如果一件事仅有唯一的一种记录记载它,而且这种记录源自于强势语境,那你就要理性看待它的真实性,并不能因为它传承了多久,拥有多长远的时间纬度就认为它切实可信。
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将人类社会推进到现代文明的科学理论,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就是你可以存疑,它更可以证伪,这才是科学价值的所在。
耳熟能详的事例,二千年前的“焚书坑儒”,到大清朝的“文字狱”,还有后来的“书报检查”,你深思一下背后权力的动机,这种行为背后最大的获益方是谁?就不难理解所谓“东亚信史”中的污秽。
再补充一点更久的内容:说尧帝因鲧治水不力,而命祝融将其诛杀于羽山。
实际呢,鲧治水日久颇有人望,尧帝年迈昏聩,舜作为尧帝近臣,奸佞有术、颇有野心、遂从中作梗,使尧帝之子丹朱恨其收拢人心,怂恿丹朱假尧帝之言将其诛杀。怎耐丹朱向来奢靡浮夸,不谙政事,尧帝病逝后其被舜暗中诛之,而后命史官书之“舜贤德有礼,尧帝禅让其位。”
后来洪水泛滥,鲧之子禹治水九年,所谓三过家门而不入,何尝不是韬晦之计,暗中积蓄力量。书载舜禅位于禹,而后巡视天下,于苍梧郡逝去。(合乎人性应当是舜轻车简从巡视天下,为禹得可乘之机,于苍梧郡将舜擒杀,而后命史官书之“禹治水有功,舜禅让其位。”)
历史真实与否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其是否经得起人性拷问。
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