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太多,基地满负荷运转”,郑州突然火了!每天上百部短剧同时拍摄,剧组早上五六点开工,要拍到次日凌晨
.每日经济新闻
11月27日,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正在郑州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拍摄短剧,画面中,两名男演员控制着男主角,女主角站在他们面前,而地上还放着一把道具刀。
哎,想必又是一个爱恨情仇的故事吧。
“快”是短剧的特征,贯穿着产业链的始终。
11月27日,刚说过会刷短剧的360创始人周鸿祎便参演了一部,他在其中扮演了一名“霸总”,而这部短剧据说是 “一天写剧本,两天拍摄”的急就章。
在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以下简称聚美空港基地),很多剧组早上五六点就开工,一直拍到次日凌晨一两点。
自2023年以来,短剧持续火爆,一时间“霸道总裁爱上我”等题材的作品霸屏了很多人的手机,此后,“穿越”“战神”等经典戏码轮番上演,成为受众不同时刻的“心头好”。
有意思的是,“泼天富贵”这次降临了郑州。每天,这里有上百部短剧同时拍摄,郑州市政府也致力于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当地已成为短剧产业中心之一。
“40万元投入翻1000倍”“随随便便充值过亿(元)”……热潮之下,短剧“创富神话”广为流传。
但行业的真实情况如何,果真如此暴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短剧产业正在走向规制化,多元化、高质量成为发展趋势,行业利润随之日渐透明,并已开始“大鱼吃小鱼”。
交通便利、成本可控
郑州成短剧产业中心短剧最早是小说平台推广小说的一种途径,后来,这些“小视频”逐渐显现出强大的市场需求,短剧就慢慢发展起来了。
那些涌入短剧行业的人,多有来自其他行业的背景。
最引人瞩目的是聚美优品,其创始人陈欧被称作“网红带货鼻祖”,早在2023年末就被报道积极筹备短剧平台并推进版权贸易。2024年7月,聚美空港基地一期建成,其中搭建了多个拍摄场景,包括不同风格的住宅、企业办公室、宴会厅、医院、病房等。
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中的拍摄场景 记者 王佳飞 摄
2022年,由于原主营的流媒体广告业务逐渐减少,郑州乐不可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不可吱)就“自然地过渡到了短剧拍摄领域”,团队中的导演、摄像师和灯光师丝滑“转场”,最初还保留了一部分原有业务,但现在已全情投入短剧拍摄了。
河南十三州府影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三州府)有着相似的经历,2023年初,几位来自房地产、传统影视行业的联合创始人选定了“短剧”这一赛道。
“传统影视项目急剧减少,很多从业者不得不来短剧赛道谋生。”十三州府一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最初拍短剧“特别艰苦”,因为预算有限,需要自己又当导演又当制片人,服化道经费也是能压缩的尽量压缩,为了节省成本。
不过,经历丰富也有丰富的好处。如今,不同的行业背景也体现在十三州府的经营中。“我们结合之前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以及一些上市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在公司经营层面对组织架构设计、供应链管理、商务关系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前述十三州府负责人表示。
郑州三笙万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笙万物)同为短剧公司,公司相关负责人曾从事新闻行业,回郑州创业后才开始拍摄短剧。
2023年被视为“短剧元年”,一时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短剧产业,根据报道,在郑州近600家具有影视拍摄资质的文化传媒公司中,以拍摄微短剧为主的公司占到了一半以上。
等地政策也在有意推动短剧产业发展。2024年10月,《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发布,致力于到2027年将郑州打造成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
为何众多短剧公司云集郑州?
聚美空港基地一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郑州交通便利,当地的短剧产业也需要配套的基地,故而在郑州搭建了拍摄场景。
据了解,短剧行业分工明确,类似点众、番茄等平台方主要负责剧本创作和发行工作,而郑州的许多公司则承担起制作方的角色,专注于拍摄内容。
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认为,短剧制作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服化道、灯光等方面的人员,而郑州的成本相对可控,这使得短剧公司能够在保持高质量制作的同时控制成本。
并且河南也有着相关的人才储备,例如河南省鄢陵县张北村就是着名的“灯光村”,影视行业的灯光师有70%~80%的来自河南中部的这个小村庄。
“创富神话”不再
短剧破圈后开始标准化探索短剧产业发展之快用“爆发式增长”来形容也不为过,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也公开表达过对短剧的喜爱,周鸿祎甚至亲自下场拍起了短剧。
这种“快”,也是短剧的关键词,渗透在该行业的方方面面。
11月末,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乐不可吱时,公司正忙于一场招聘。“2023年全年(整个行业)只上线了几百部短剧,今年一个月可能就会拍出上千部短剧。”乐不可吱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近期业务繁忙,多个剧组同时开工,不得不迅速进行人员扩充。
聚美空港基地的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基地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甚至需要同时接待5个剧组,相互协调场地也是一项很繁杂的事务。
短剧行业正在经历“狂飙”。“短剧行业发展变化太快了,有句话叫‘一月一小变,三月一大变’。”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单从内容看,去年以来,短时间内已经流行过“战神”“穿越”“霸总”等题材。
“霸总”拍摄场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佳飞 摄
“狂飙”背后是注意力经济的压力。“短剧需要的是在几秒钟之内抓住观众,情绪价值拉满。总之短剧是有其自身逻辑的。”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经有5名导演了,在行业细分下,每名导演都擅长不同主题的类型。
和传统影视行业不同,短剧更需要“走量”,讲究的是性价比,不少短剧公司追求的是花最少的钱拿出最优质的短剧。三笙万物的一位负责人就表示:“从内容上看,短剧就是满足受众碎片化时间的内容,大家就是要放松的。”
随着行业狂飙,一些短剧“创富神话”也流传开来,例如“40万投入翻1000倍”“随随便便充值过亿(元)”,但是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坦言,行业发展到现在,这“已经不可能了”。
有受访的业内人士介绍,如今短剧的利润非常透明,甚至在制作成本上已经很难节省,一部制作费40万元的短剧,“连1万元的制作费都难以节省下来”。
“2023年短剧行业投资回报率还不错,例如投100元能赚300元,但到了今年,投资100元只能赚120元了。”有从业者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在走访过程中,受访的从业者普遍认为,行业竞争是导致短剧行业投资回报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短剧市场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市场份额的争夺愈发激烈,使得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各短剧公司纷纷探索“标准化”生产模式。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短剧制作的各个环节变为一套规范流程,使短剧能够像流水线作业一样高效产出,同时确保一定的质量水平。
从本质上讲,短剧可以被视为“产品”而非单纯的“作品”,其内在逻辑更类似于电商。前述十三州府负责人介绍,短剧的发行方通过社交平台获取精准的用户画像,随后向这些潜在用户“投流”,也就是说,发行方需要“买流量”来达成最后的充值转化,这就和电商的操作逻辑类似了。
因而,短剧应当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需要迅速根据市场的反馈来不断调整产品输出。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认为,短剧公司特别需要注重提高效率和现金流。
三笙万物受访负责人也说,承制到了一定规模一定会追求“厂牌”,出厂的规格是需要有标准的。就如同工厂都有出厂规格,小到一颗螺丝钉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三笙万物相关负责人表示:“三笙万物要做的就是标准化,无论是拍摄质量,演员的选取、服化道以及摄影灯光等,我们都会有标准的考核,这会保证我们最终的出品质量。”
变革将至
短剧行业或现“大鱼吃小鱼”据机构预测,2024年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为484.6亿元,并且未来5年内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同时很多从业者都意识到,短剧行业即将迎来变革。
第一个正在进行的变革,是行业内容规制开始实施。据报道,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以下简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明确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根据投资额度,微短剧分为三类: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由国家广电总局管理;30万~100万元的“普通微短剧”归省级广电部门管理;30万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剧”由平台履行内容管理职责。
此外,11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霸总”类微短剧管理提示,要求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的管理。压缩数量、提升质量,不以“霸总”之类的字眼作为片名吸睛引流。
与一些担忧审核会束缚行业发展的人不同,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认为“工作提示”等政策对短剧行业意义重大。他解释说,这意味着短剧行业的相关权利,例如版权等将得到政策的有效保护。
而且根据投资额度来监管,意味着监管部门对短剧价值的认可和明确标准的制定,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说:“从100万(元)到30万(元)的标准线,表明监管认可了作品的价值,这相当于为短剧公司的作品‘估了价’。”
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认为,此前行业对短剧的价值缺乏共识,标准明确后,为资本进入提供了更多可能。资本向来偏好标准化、价值明确的产品,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和金融产品投入短剧行业,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另外,短剧的版权问题也需要受到关注,内容上的同质化也是短剧显而易见的问题。前述聚美空港基地负责人表示,公司计划成立版权交易中心,协助短剧公司保护版权并产生收益。
第二个正在进行的变革,是短剧必然会走上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摆脱目前题材雷同的局面。
“不同人群对内容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创作出不同的内容。所以短剧内容朝着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将会成为主流趋势。”十三州府受访负责人表示,采用“投流”模式的短剧目前占比在日益降低,免费平台的涌现会令短剧的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
而三笙万物在着手准备着自己的“短剧综艺”,在他们看来,更受年轻人喜欢的短剧内容必然出现。
第三个正在进行的变革——正如三笙万物的相关负责人所说,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阶段。他表示:“许多头部公司凭借优质内容、低成本优势等建立起了行业壁垒,平台方更倾向于选择稳定输出的公司,部分中小短剧公司可能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我们目前就收购了几家短剧公司,也和很多短剧公司保持着合作。不过我们的很多资源也向其他公司开放,我们希望能够一起把行业做得更好。”
公司内的短剧作品海报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佳飞 摄
第四个正在进行的变革,是短剧上下游产业链的界限逐渐模煳。
虽然地处郑州的短剧公司目前多以承制为主,但此次接受采访的短剧制作方均表示,他们未来计划参与上下游的业务,比如涉足内容源头创作和发行领域,以此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十三州府相关负责人说,短剧发行方式也增多了,十三州府计划做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来发行自己的短剧。另外,十三州府也将朝着短剧MCN机构(MCN是平台和创作者的桥梁公司)的方向发展。
聚美空港基地的计划是提供一站式短剧服务,包含园区、设施、场地、后期以及版权等,让更多短剧公司以及短剧从业者汇聚郑州。
三笙万物,则已经上线了自己的短剧应用程序。
“郑州可以说是抓住了这次短剧的风口,所以大家都在铆足了劲干。”一位受访的短剧公司负责人表示。
记者|王佳飞
编辑|程鹏 文多 杜恒峰
校对|王月龙
.每日经济新闻
赞(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