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 动漫花园

.:. 草榴社区 » 技术讨论区 » 说说《西游记》里的那些老百姓(转)
本页主题: 说说《西游记》里的那些老百姓(转)字体大小 宽屏显示 只看楼主 最新点评 热门评论 时间顺序
茅家老道


级别:圣骑士 ( 11 )
发帖:2058
威望:692 点
金钱:30810 USD
贡献:300 点
註册:2024-03-18

说说《西游记》里的那些老百姓(转)

今天讲讲离现实世界远一点的题目,《西游记》。

01

今天主要说说《西游记》里头的老百姓。

要说书中的老百姓,给人最强烈的一个感觉就是隐忍。好像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他们都能见惯不惊。

比如说在比丘国,国王要拿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心做药引子,勒令父母们在家门口挂鹅笼,将孩子养在里面,等到时候剖心。他们也就老老实实把孩子挂在门口,而且连哭都不敢,因为“那些父母惧怕王法,俱不敢啼哭”。而这个时候比丘国里又是什么气象呢?唐僧他们一眼望去,只觉得“说不尽繁华气概”。“酒楼歌馆语声喧,彩铺茶房高挂帘。万户千门生意好,六街三市广财源。”大家继续喝酒唱歌,笑语喧哗。当然,那些孩子的父母也许不在其中。但别的人也就在城里继续过开心日子。至于抬头就能看到的鹅笼,以及鹅笼里的孩子,他们就假装不存在。


比丘国的鹅笼

倒是外来的唐僧,被这个场景惊得失声痛哭,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

猪八戒看到唐僧这样,只觉得好笑。他指出这是比丘国的内政,与外人无关。“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唐僧却拒绝接受这套理论,转而批评猪八戒“是一个不慈悯的!”孙悟空说自己有办法,唐僧喜得“急躬身反对行者施礼”。等孙悟空真的施展法术把孩子挪走,唐僧“谢了又谢,方才就寝”。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唐僧。我以前也写过文章,说过唐僧的善良。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唐僧的评价越来越高。他可以说维持整本《西游记》道德底线的人。抽离了唐僧,这本书就是一部纯暗黑的小说了。其实,《西游记》并没有把他写得很勇敢。相反,唐僧非常胆小,极其惜命。就像他撺掇孙悟空救孩子后,国王要找他麻烦,唐僧的反应是“唬得三尸神散,七窍烟生,倒在尘埃,浑身是汗,眼不定睛,口不能言”,呈半昏厥状态。

够窝囊的,是吧?

全书中,类似这样的描写还有好几处,唐僧总是吓得瘫软在地,总是吓得魂飞魄散,唯恐丢掉性命。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唐僧不管有多害怕,也从没说过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就不惹这麻烦了!”到了下一次,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怕死,然后还忍不住去找死,这里真是有一种充满人间气息的英雄主义。

02

当然,这有点扯远了,还是说回到《西游记》里的百姓。

这些百姓如此隐忍,当然也是被驯化的结果。凤仙郡求雨,描写的就是这个驯化过程。凤仙郡连续多年干旱,老百姓惨到什么程度呢?“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不光卖儿卖女,还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但是连年干旱的起因,真是极其细微。凤仙郡的长官有次发脾气,把给上天的供斋,推倒了喂狗,说了些不敬的话,然后不巧被玉皇大帝碰到了,就罚这里不下雨。按理说,这是郡长官干的事,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那不管,就是罚全体老百姓。卖儿卖女,活该。人吃人,活该。就是要整死你们。

最后怎么又下雨了呢?

就是全体老百姓诚心悔过,“答天谢地,引罪自责”,孙悟空说这叫“归善”。但老百姓原来有什么恶,现在归的是又什么善?他们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凭白地“三停饿死二停人”,结果还要归罪自己,歌颂上天。《西游记》说,这叫“解除三事从前恶,一念皈依善果弘”。但是到底谁善谁恶?这账真是没打算。

而且,凤仙郡老百姓还聚资修了雷神、龙神等庙,“以答神功”。这就让人想起鲁迅的一番话:

倘有火灾,则被灾的和邻近的没有被灾的人们,都要祭火神,以表感谢之意。被了灾还要来表感谢之意,虽然未免有些出于意外,但若不祭,据说是第二回还会烧。

通天河的情形也差不多。那里出了一个灵感大王,专吃童男童女,吃了好多年,最后被观音拿鱼篮收走了。这听上去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这个灵感大王是从哪里来的?是观音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它的武器和神通都是来自菩萨。换句话说,它是观音的宠物。



专吃童男童女的灵感大王‍‍

如果村民养了条狗,狗挣脱链子出来吃小孩,那大家肯定不会放过他。但是跟神仙,也说不得这些话,还是要感谢。孙悟空也劝菩萨稍停片刻,以便“留恩”。果然,老百姓们出来感恩了。“一庄老幼男女,都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

当然,这都是小说家编出的故事,但故事背后是现实社会的折射。故事是假的,但背后的逻辑是真的。像比丘国、凤仙郡、通天河之类的事情,历史上有的是啊。就拿通天河的灵感大王来说,不就像皇帝身边的家奴宠臣吗?这些家奴宠臣到民间为非作歹,欺男霸女,若是皇帝知道后,龙颜大怒,把他们撤职责罚,那就算是一代明君,从上到下都要感恩戴德的,就连史书也要称颂的。谁会追究皇上放纵家奴宠臣害人的责任呢?

那作者是怎么想的呢?

从文中看,他也深信通天河的老百姓应该感激观音,凤仙郡的老百姓应该自责。经过几千年的驯化以后,这已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作者也置身其中,不觉得有什么违和。

03

这里还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神佛为什么不去除妖,反而任由它们横行?

在《西游记》第八回里,佛祖说:“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婬乐祸,多杀多争”。可实际上,离灵山越近,妖怪越多越凶残,甚至会有狮驼岭那样的人间地狱,完全谈不上“不贪不杀”。难道神仙们对此一无所知吗?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情节安排的需要。或者,我们也可以开脑洞,说这一切都是有计划的安排。但问题是,作者脑子里是怎么想的?这背后的“集体无意识”又是什么?

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西游记》的神仙对下界的认知相当模煳扭曲(所以佛祖才会有那种判断),关心度也很低。谁要是对神仙不恭敬,碰巧被发现了,那肯定严惩不贷,凤仙郡的老百姓就是榜样。这种莫测的突发性打击,足以维持民间的敬畏,但总的来说,下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不怎么知道,而且也不想知道。有时候就算知道了,也装不知道。

比如说平顶山出了两个妖怪,值日功曹特意提前给孙悟空报信。这说明至少一线的官员,对情况是掌握的。但是,要么他们没上报渠道,要么是上头收到了也不予理会,总之,没人主动管这事。

天庭倒是主动镇压过一次狮驼岭。但镇压的原因倒不是狮驼岭的妖怪吃人。吃人不叫事,关键是那些妖怪自我膨胀,“意欲争天”,这就得处理了。但发兵围剿了一番,发现对方是个硬茬,也就关了南天门,不理这回事了。天庭要是肯下全力,当然也能消灭这些妖怪,但想来是觉得太麻烦,又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面子,划不来吧。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是故事,但背后就是“社会无意识”的反映。其实这也大致符合古代历史。地方上倘若出现了恶霸,尤其是这些恶霸要是有些背景关系,那么官府往往是睁一眼闭一眼的。恶霸的确在鱼肉百姓,但老百姓嘛,本来就是供人鱼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官府往往也不愿意多管。

那么怎么才能让官府去管呢?

按照《西游记》的说法,那就需要孙悟空这样的人来出头。他有能力,有人脉,还有任务在身,一旦到处跑着告状,神仙们也就管了。就像狮驼岭的三个魔头,最后孙悟空跑到西天“哮吼如雷”、“大唿小叫”。结果,西天的力量集体出动,“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神”尽数参与,把妖怪——尤其是背景极深的大鹏金翅鸟——团团围住,这才彻底收服。如果没有孙悟空的一通折腾,恐怕大家也不肯费这个力气。





狮驼岭三妖都有天上的背景,老三地位尤高‍

不过这次围剿过后,老百姓没有跪下来感激涕零,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已经被吃光了。倘若真有点吃剩下的,肯定也是要磕头礼拜。这些幸存者多半会自作多情,觉得这是神仙们终于了解到他们的苦难,按捺不住心头的悲悯,特意跑来搭救他们的。

《西游记》的作者似乎模模煳煳地意识到了这是自作多情,所以才会写下这些古怪的故事。但他又模模煳煳的觉得还是应该这么想,所以才会在书里多处写到百姓的感恩戴德。就像通天河的老百姓跪在地上,感激神仙收走了自己的宠物,看上去就显得有点荒唐,有点自相矛盾。也可能正因为如此,现代读者往往会高估《西游记》作者的创作意图,觉得这种自相矛盾是故意讽刺。

我觉得恐怕并不是这样。这就是奥威尔说的“双重思想”,《西游记》的作者就具备这种双重思想。他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矛盾之处。

不过这也难怪。说到底,他不这么想又能怎么想呢?

赞(3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14 10:21 发表评论
.:. 草榴社区 » 技术讨论区

电脑版 手机版 客户端 DMCA
用时 0.01(s) x3, 01-26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