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最怕什么呢?这估计是很多人都想过的问题,是害怕和自己一样具有继承权的皇子?还是害怕有大臣权倾朝野拉帮结派?亦或是害怕宫里的太监们被外人收买,对自己图谋不轨?这些虽然都会对皇帝造成一定的威胁,但不是最让他害怕的。
我认为最令他们害怕的,恰恰是老百姓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这一观点乍看之下,似乎充满了悖谬之感,与人们常规认知中的“仁政爱民”理念背道而驰,但倘若深入探究历史的幽深脉络,便会惊觉其中实则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政治谋略和统治权术。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为本的时代,国家的经济根基都来源于农业,其繁荣昌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丰收或歉收。对于统治者而言,他们自然深知这一点,所以必然会想方设法让农民永远在田地里创造价值。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倘若百姓长期沉浸于安逸舒适的生活情境里,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整个社会很可能会逐渐滋生懈怠之风,人们不再愿意为了生存而辛勤劳作,不再有动力去开垦新田、精耕细作、兴修水利以抵御自然灾害。
如此一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必将受阻,而国家的税收基本上都来源于百姓的税赋,税赋少了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储备、财政收入以及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毕竟,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劳动力是推动社会运转的核心动力,一旦这股动力因安逸而停滞,国家这部庞大的机器也将陷入运转不良的困境。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统治者们精心谋划,施展着各种手段,力求将百姓的生活状态维持在一种他们认为“恰到好处”的“适度的不舒适”境地之中,当然这种不舒适不能让百姓吃不上饭,否则将会引发民变。
故而,他们巧妙地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根据自身的统治需求和国家的财政状况,适时地调整税率与税目,从百姓辛苦劳作所得的收成中抽取一定比例,让百姓时刻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能持续不断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以维持生计。
同时,徭役也是他们手中的有力工具,通过征发百姓参与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如修筑长城、宫殿、陵墓等,既满足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统治阶层奢华生活的需求,又使百姓无暇安享悠闲时光,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消耗精力,从而始终保持着一种为了生存而忙碌奔波的状态。
再者,古代社会犹如一座等级森严的金字塔,阶层之间壁垒分明,这种等级秩序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基石。孔子就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看似僵化的社会,却是孔子认为的理想社会,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角色,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而对于处于塔顶的统治者们,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百姓在安逸的生活中获得了足够的闲暇与思考空间,就极有可能开始审视周围的世界,进而察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不公平现象,对现有的等级制度产生质疑与困惑,甚至会深入反思这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一旦这种思想的火花在百姓群体中蔓延开来,就如同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可能会引发对统治阶层权威的挑战,动摇整个统治秩序的根基。为了防范这种潜在的危机,统治者们不惜采取一些冷酷而残忍的手段,人为地制造贫困与饥饿的阴影笼罩在百姓的生活之上。
他们通过垄断土地资源、加重赋税、限制商业发展等方式,压缩百姓的生存空间,让百姓在贫困线上挣扎求生,使他们疲于应对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暇也无力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确保百姓对现有的等级制度保持一种无奈的认可与被迫的服从,不敢轻易生出反抗的念头。
此外,从统治者收买人心、巩固统治的角度来看,百姓生活的舒适程度也与他们的统治成本和权威树立密切相关,如果百姓过得舒服,那么他们的统治成本将会大大增加,这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设想一下,倘若百姓个个都能实现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养育子女、购置住房、就医看病等问题都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得以妥善解决,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的生活相对富足,眼界与见识也会随之开阔,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层次也会相应提高。
此时,统治者若想要通过施予恩惠的方式来收买民心,获取百姓的支持与忠诚,其成本将变得异常高昂。因为对于生活优渥的百姓而言,那些平日里统治者用以笼络人心的小恩小惠,如减免些许赋税、赏赐几匹布帛等,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利,根本无法触动他们的内心,更难以让他们对统治者心怀感恩、死心塌地地拥护。
相反,当百姓长期处于贫困与艰难的生活状态中时,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与艰辛,对于物质的渴望和对生存的焦虑时刻啃噬着他们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哪怕仅仅给予他们一个小小的馒头,他们都会对统治者感恩戴德、高唿万岁。
此时的百姓,将统治者视为从天而降的救世主,并将自身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这样一来,统治者就可以很好地拿捏百姓,一点小恩小惠就能赢得他们的崇敬与拥护,心甘情愿地匍匐在自己的权威之下,为自己歌功颂德,维护统治地位。
最后一点,如果百姓过得舒服了,那么就很难成为统治者的炮灰,为他们开疆拓土或者是镇压起义等等。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如果人一旦富裕了舒服了,那么考虑的就会多,就会患得患失,对于战争这种危险的事情,自然不会去做。
可是如果百姓人人都这样,那谁来为统治者开疆拓土?所以,统治者就会刻意降低百姓的舒适度,让他们变得贫穷,我们常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通过各种压榨剥削手段让百姓没“鞋”穿,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患得患失,因为本来就一无所有,他们自然会一往无前。
将这件事发挥到极致的就是秦国,统治者将国家的一切娱乐活动都取消,然后重拳打击商人,通过制定税赋标准让百姓剩余的粮食只够温饱,然后制定严刑峻法,百姓稍一犯错就会受罚,而想要提高收入或者免于受罚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去战场上砍人头!
所以,在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人都怕打仗,可是秦国人都盼望着打仗,因为对于秦国人来说,只有打仗自己才能获的爵位,才能改变自身的生活,看见敌人的脑袋,就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存钱罐,自然争先恐后地去砍人头,秦国也就是在这种制度下,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可以说,古代统治者对百姓生活舒适度的刻意控制,并非简单的无端猜忌或残忍暴虐,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基于对人性、社会结构以及统治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后所采取的一种统治策略。
尽管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成为古代社会周期性动荡与王朝更迭的重要根源之一,百姓也在这种刻意控制之下,长期生活在贫困的边缘,永远过不上舒适安逸的生活!
赞(69)